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,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,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。从这一定义,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有以下含义:
1、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: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,是由不知到知,由知之甚少到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,个体的行为、能力发生着变化,这就是学习。学习是个体后天获得行为的过程,它与天生具有的本能行为是不一样的。
2、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: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,个体要生存,为了生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。人类要应付十分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,个体天生所具有的本能如吮吸、防御等无法保证个体的生存。为了保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,个体必须通过学习获得、积累各种知识和技能才能生存。
3、学习使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:学习是通过个体相应的行为变化而体现的。也就是说,学习必须使学习者在行为、知识、技能或能力等方面发生某种变化。而且发生的这种变化不是暂时的,是相对持久保持的。在人们的生活中,还有许多因素也会引起个体行为发生变化,如疲劳、饮酒、外伤、药物等都会引起个体行为变化。这些变化不是学习获得的,是生理的变化,这些变化是暂时的,睡醒了、伤愈了、酒力或药力消退了,这种变化也就消失了,因此不能称为学习。另外,学习引起的变化有时并不立即见诸于外显的行为,而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结构的变化,这就是行为潜能的变化。
人类学习有何特点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现象,但是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1、人类学习是积极、主动的:人类和动物虽然都有学习,动物学习主要是适应自然环境,学习活动主要是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,消极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。而人类学习不仅能积极地适应自然环境,而且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并且自觉地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,这是人类学习的主要动力,它是具有社会意义的。同时,这种主动性还体现在学习者在学习中会制定一定的目标,积极探索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,提高学习的效率。
2、人类学习的方式有直接的和间接的:人和动物一样有先天遗传的种族经验,也有后天以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的个体经验。人类个体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获得直接经验,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获得社会历史经验。这些以间接方式进行的学习无论在形式上、内容上都是相当丰富的,是动物的学习所无法比拟的。
3、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: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以语言为中介的,语言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,这使个体不仅能掌握具体的经验,而且可以掌握抽象、概括的经验。
小学生学习的有何特点 学生的学习除与人类学习有共同之处,同时,还有其特殊性,这是必须充分注意的,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。学生学习的特点:
1、学生的学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;
2、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;
3、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。
小学生学习具有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外,还表现出其年龄阶段特有的特点:
1、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: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。主要表现为从比较短近的、狭隘的逐渐向比较自觉的、远大的学习动机发展;从具体的向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;从不稳定的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。
2、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:小学时期是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,主要表现在对教师、班集体、作业的态度上。
3、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:小学生刚入学时,思维活动的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,因此,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、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、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。同时,这时学生的模仿性强,有些知识是他们通过对教师和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来获取的。到中年级,学生言语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,特别是书面语言能力有所提高,能把自己的思维用日记和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,对数学概念可以进行简单的归纳、对比等。到高年级,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兴趣有所提高,阅读、写作能力有很大的改善,数学的抽象运算能力、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有较大的提高。
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内容,把小学生的学习类型划分为:
1、知识的学习。知识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的基本知识,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。这一认知结构逐步由简单到复杂,并形成一定的体系。
2、技能的学习。技能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。
3、行为规范的学习。行为规范的学习主要指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。也就是把对主体的外在行为要求,转化为主体内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,是一个品德形成的过程。这类学习是比知识、技能更为复杂的学习
作者:青海锦铭培训学校